美國聯準會(Fed)主席柏南克(Bernanke)前天(107)指出,歷史經驗顯示,如果金融危機失控,整體經濟將付出慘重代價。金融危機一般以三種形式發生,歸類為貨幣危機、股市危機及銀行危機,其中尤其以銀行危機對經濟及景氣殺傷力最大,影響時間也最長


 


雖然金融危機發生後,常會擴散至各金融層面,因此不論最先出問題的是貨幣(匯率)、股市或銀行,有時相當不容易分辨風暴究竟源自何方。但相對於混合型的風暴,也常有時可清楚分辨風暴源頭。


 


股市危機來急去快


 


例如1987年全球股市崩盤,「黑色星期一」的19871019日,美國道瓊指數一日之內下跌百分之二十三,引發全球大股災,當時這個事件就很清楚的是股市危機帶動的金融危機。


 


股價單日下跌百分之二十三是極為不得了的震撼彈,對照一下最近的股價下跌就會更清楚。上星期(929)美國眾議院第一次投票否決美元七千億紓困案時,道瓊當日因而創下歷史最大跌點的777點,但當日跌幅亦僅為6.98%。因此,1987年的股市崩盤,幅度速度都較今日還要驚人,但是就如同以前曾發生過的,其實股市危機之爆發,往往「來得急去得快」,只要沒有引發其他貨幣或銀行的風暴,不但股價在短期內較易回復暴跌前之水準,對經濟的影響也較少。


 


再看另一個大家較熟悉的例子,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就是源自於貨幣危機,然後擴散至股市及銀行的全面性金融危機。1997風暴始於9771日,當天泰銖相對於美元盤中貶值超過百分之十三,自此拉開長達一年半的亞洲金融風暴序幕;後來甚至擴散至拉丁美洲及東歐等其他新興經濟體,國際資金並且因而長達數年間大量撤出新興市場。


 


亞洲金融風暴除了始於各國貨幣重挫的匯率危機外,股價暴跌與銀行倒閉事件更是接二連三的爆發,對經濟的傷害因此又廣又深。在那段受影響的期間內,除了股匯市不斷下滑外,通膨與利率飆升,失業率大增,皆伴隨發生。台灣當時則除了股匯價亦受牽連外,基本上並未真正捲入風暴之中。


 


應把握「現金為王」


 


銀行危機則就是我們目前正在經歷的了。自去年美國房貸風暴,至今年9月一連串美國爆發的銀行危機,尤其在915日雷曼事件後引發嚴重的信用緊縮危機。身為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的雷曼兄弟因為得不到美國政府救援而倒閉後,跨國銀行之間失去了對彼此的信任,擔心不知誰會是下一個雷曼,因此銀行之間的隔夜拆借業務大幅萎縮,更因而造成銀行對企業及個人放款亦極為保守的情況,成為現代版的「流動性危機」,也就是雖不見銀行門口大排長龍,但其實一方面銀行最重要的資產,也就是信任,已瞬間喪失;而另一方面銀行在資金因此大失血之後,企業與個人也隨之產生周轉上的困難。


 


這一波各國政府實施各種挽救市場政策以來,觀察全球股市幾近崩盤及銀行拆借利率持續飆高的情況,顯見市場信心依舊尚未回復,流動性危機的情況仍處於非常危急的狀態下,「現金為王」仍是應要把握的原則。


 


作者為日本大和總研首席經濟顧問 劉憶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igibird66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